探索AI赋能新闻教育,首届AIGC与计算传播创新大赛圆满收官
发表于 2025-03-30 17:34:17

2025年3月26日,首届“AIGC与计算传播创新大赛”总决赛在暨南大学番禺校区新闻与传播学院智媒体大厅成功举办。本次大赛以“AI智创·青春力量”为主题,旨在挖掘并激发青年学子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与计算传播领域的创新潜能。大赛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暨南大学AGI智媒体应用研发中心承办,暨南大学计算传播研究中心、闻客信息(深圳)有限公司协办,吸引了全国高校79支团队参赛,30组作品晋级决赛,涵盖AIGC短视频创作与传播数据分析两大赛道。

出席决赛的嘉宾包括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暨南大学计算传播研究中心党总支书记方向东、暨南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子韬、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胥帅、南方财经网副总编辑丁青云、《南方都市报》编委陈伟斌、《每日经济新闻》编委郭荣村、《暨南学报》编辑王辰月、知微数据研究院秘书长于永添、闻客信息(深圳)有限公司CEO张业军。

图一: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致辞

开幕式上,支庭荣和方向东两位领导分别在上午场和下午场致辞,对大赛的举办表示祝贺和支持。支庭荣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个学科都面临变革。本次大赛是探索AI赋能新闻教育的新启程。文科在当下仍然有其价值和重要性,但也需要做好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新闻传播学科“新文科”建设,需要把目光着眼于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和未来之问。“让AI更好地成为我们的助手,我们的人才培养将回应时代命题,培养既能驾驭技术工具、又深谙人文价值的复合型人才”。

图二:上午场决赛现场

在下午场致辞中,方向东也高度评价了本次大赛的创新意义,指出参赛选手的每一份作品都凝结对传播问题的思考和对数据内涵的洞察,他期待通过跨学科交流与协作,与青年学子共同推进技术创新与资源共享。

同日举行的决赛活动由两个赛道分别进行,上午场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赵甜芳主持,下午场由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倩主持。

与会嘉宾共识:大赛蕴含重要社会价值

大赛不仅是技术竞技场,更成为学界与业界共探AI时代传播变革的思想平台。与会嘉宾在发言中纷纷指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与计算传播学的深度结合代表了当代传媒领域的前沿方向,正在为内容生产和传播研究带来新的范式。

刘子韬作为评委代表发言,强调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度渗透智慧医疗、交通、教育等民生领域,正在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刻变革。青年学生是技术革命的参与者和主力军,通过实践,能展现AI技术的无限可能与人文价值。本次比赛关注项目的技术创新性、实用性和社会性,鼓励作品融合前沿科技与对未来的深刻洞察。期待各位参赛者在比赛中协作成长,共同推动AI技术赋能社会。

“新闻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培养‘让人类更聪明’的真相传播者”,闻客信息(深圳)有限公司CEO、牛媒数据创始人张业军作为嘉宾代表发言,他认为新闻的本质在于动态认知客观世界,这正是人类对“聪明”的永恒追求。张业军进一步阐释了大赛的三重意义:一是重塑新闻教育,推动新闻学科从“事实记录者”到“文明解读者”;二是探讨技术狂潮之下的公共使命是如何守护人性的温度;三是呼吁新闻学科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探索人机协作新路径。

《每日经济新闻》编委郭荣村基于业界的切身体验,指出在当前流量为王的时代,作为新闻人也有很多困惑。越来越多从业者用“语不惊人死不休”最原始的方式吸引读者,形成了恶性循环,这违背了新闻媒介对新闻真实客观的基本要求。他说:“从目前行业状况来看,记者和自媒体从业者,很多都是基于知识和经验判断来策划选题。但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很多时候工作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我们期待新闻传播行为能更加科学、真实和客观。“

决赛现场细节:技术交锋与人文思辨

本次大赛决赛设有传播数据分析和AIGC短视频创作两个赛道,按照赛程安排依次进行现场答辩和作品展示。进入决赛的30支团队按赛道分别登台,在规定时间内介绍作品并答辩,评审专家当场提问并打分。

图三:现场评委评分

上午首先进行的是AIGC短视频创作赛道,参赛作品聚焦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演绎,有团队运用水墨画风、皮影动画等艺术形式融合AI生成文本,呈现出独特的新媒体叙事效果。评委提问环节,同学们讲述了作品背后的创作思路和技术攻关过程,包括如何训练模型、优化画面呈现等,体现出对AIGC技术的深入思考。

图四:现场颁奖环节

经过激烈的角逐,AIGC短视频创作赛道由作品《惊奇山海,你我共赴》斩获桂冠。据悉,《惊奇山海,你我共赴》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大三学生团队制作。队长刘浩宇同学表示,团队成员最初对AI技术完全不了解,是在老师指导下逐步熟悉技术、进行本地部署,不断对比不同AI工具的优劣才完成了作品。

荣获二等奖的作品,评委老师同样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学生们没有粗放地使用AI,而是基于工具的当下能力选择了最适合的方式呈现作品。比如,短视频《山河文脉——与君共饮五千年》巧妙融合了历史人文元素与AI生成影像;《Break》通过创新算法对社交媒体文本进行情感识别,同样展现出出色的实践价值。《秦宫遗梦》等五个作品获得三等奖;《智汇百家,争鸣中华》等九个作品获得优秀奖。其中,根据现场投票,作品《山河文脉——与君共饮五千年》获得最佳现场人气奖与最具人文关怀奖;《Break》获得最佳科技含量奖。

下午场传播数据分析赛道,各参赛队伍通过PPT等形式详细阐释了选题背景、数据来源、技术方法和主要发现。评审专家就选手们的分析方法、结论应用等提问点评,现场学术氛围浓厚。选手们引用翔实的数据和模型证明观点,展现出扎实的科研素养。有研究团队在用可视化图谱展现舆论演化路径时,胥帅等评委专家连续发问:“数据采样是否覆盖沉默群体?”“模型能否识别隐性暴力?”,团队通过对比微博、贴吧等多平台数据差异,给出了令评委认可的解决方案。最终,一等奖由网络暴力演化机制的相关研究团队斩获,特定舆论生成中的用户行为模式相关研究等三个作品获得二等奖;AIGC推动下的国产游戏与戏剧融合相关研究等四个作品获得三等奖。

图五:与会嘉宾合影

未来布局:探索更多合作空间

支庭荣院长认为,AIGC和计算传播的交叉应用不仅拓展了新闻传播研究的新视野,也为媒体产业注入新动能。本次大赛在学界与业界之间架起桥梁,促进了资源共享和思想碰撞,为未来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传播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益探索,拓宽了新闻传播“新文科”发展的路径。

“预计明年会对教案进行一轮更新,目前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上已经增加了编程课程,以应对未来市场就业市场与发展的需求。”支庭荣院长表示,随着AI发展越来越迅猛,学院也在大力调整课程和教学。

据支庭荣院长介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目前除了教学课程的调整外,还在同步调整教学师资,一方面驱动学生拥抱AI,另一方面培养老师AI技术,“老师和学生相互推动,社会机构也在推动教育行业,技术也在推动多方学习。”

据了解,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推进新闻教育与AI紧密接轨,现与众多产学研机构共建AI合作项目,而本次大赛是其实践之一。与此同时,支庭荣院长、丁青云编委、郭荣村编委等也透漏未来将有可能在财经方向,进行AI短视频生产、传播数据方面的合作。闻客信息(深圳)有限公司作为此次大赛协办方之一,公司在研发融媒体综合实训平台,同时旗下媒体大数据平台——牛媒数据也将继续在大数据分析上提供支持。

支庭荣院长透漏,明年大赛将可能增设数据新闻赛道,AIGC短视频创作赛道会涵盖更多选题领域。

附:首届AIGC与计算传播创新大赛获奖名单

表一:AIGC短视频创作作品获奖名单

表二:传播数据分析作品获奖名单

CSDN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向CSDN吐槽
微信号:CSDNnews
微博关注
【免责声明:CSDN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SDN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有任何怀疑或质疑,请立即与CSDN联系,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